2022年6月5日星期日

2022 香港半天遊 - 三棟屋博物館


三棟屋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,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。1979年首季,由於地鐵荃灣綫的工程,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。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,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,更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於1987年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。我跟三棟屋有點淵源,今次來到三棟屋博物館勉強算是尋根之旅。
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 (非遺) 辦事處進駐三棟屋博物館,設立了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」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,舉辦了不少展覽、講座和工作坊等,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。

未進入博物館,先介紹正門入口。正門石楣上刻有「陳氏家祠」四字。大門兩旁的對聯描述三棟屋昔日背靠大帽山,前臨海灣的地勢。正門上方為刻有各種吉祥圖案的彩門及簷板。彩門即是懸掛在正門上方的木雕裝飾。

大門貼上傳統左右門神,打開門像是貼錯門神

今次的展覽系列名為「循聲覓道 —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」。展覽加入了藝術和多媒體元素,讓參觀者了解三棟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及能深入認識本地傳統文化。

博物館前廳有兩間導覽室,以短片、互動遊戲及顯示屏,介紹香港的非遺項目。
甚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 (👈)
玩完問答遊戲,認識了不少非遺知識,原來香港非遺清單有480項之多

透過遊戲認識非遺
 
循聲覓道展覽分三個系列:「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」、「 日常、非常」及「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」。

「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」
三棟屋的「棟」是主樑的意思,可解作三條棟樑的房子,「三棟屋」因此而得名。
三棟屋的建築佈局有如棋盤,左右對稱,中軸線上設有前廳、中廳和祠堂,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,後來因子孫繁衍,先後在四房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,遂漸成為今貌。
參觀時有點像走進迷宮,左轉右轉又返回原點,笑說在這裡玩捉迷藏一定很好玩。


之前提到我跟三棟屋有點淵源,因為這裡正是我的出生地,兩歲前我家是居於三棟屋旁邊 (即下圖左方) 的村屋。雖然搬遷了,但兒時經常回到三棟屋玩耍。

1973年的鳥瞰圖,現在三棟屋以外的地方已變成港鐵荃灣站及多個大型屋苑。

「民系」及「民居」
三棟屋的前廳、中廳、祠堂都由一條中軸線貫通。廳與廳之間都有天井,作用是採光及通風。每遇雨天,雨水從天井上方的的四個屋簷流下,呈「四水歸堂」之局。以麻石舖砌的凹陷地面用之集水,讓雨水循出水口排走。

中廳是昔日陳氏聚會的地方。剛才在導覽室看陳氏後人講解片段時,說到中廳亦是他們在學時做家課的地方。

中廳掛上五盞宮燈,作為博物館的裝飾

最入是祠堂(祖堂)

祠堂內兩旁牆上掛上對聯

敬奉祖先神位的木雕祖翕佈滿各種吉祥圖案,真的有點眼花繚亂。上方有一對鳳凰飛向太陽,寓意「雙鳳朝陽」,雙鳳對下左右是「 瓜瓞綿綿」寓意子孫昌盛,下方有蝙蝠與團壽圖案,寓意福與壽。

「 百子千孫」繫樑。昔日於農曆正月會於繫樑掛上丁燈進行點燈儀式。現在新界圍村仍然保留這項點燈儀式。

祠堂的兩旁分別是長房及二房的居所,而中廳兩旁是三房及四房。現在每房的所有廳房都改裝成展覽室。
先從長房故居開始參觀。入口大門天井兩側分別為廚房及用作儲物的廊房。

以前的屋是沒有浴室,沖涼的地方設在儲物室外。大門是一門二用,沖涼時把一邊門打開便成淋浴間的「門」。那麼大小二便又如何解決呢?現代人必定不能接受無安全感的浴室。

儲物室展示昔日的廚房及擺放了圍村常用的工具

主屋為三開間,皆設有閣樓,主要用作儲物或寢室。正廳居中,為家庭生活的主要空間。正廳兩側為寢室。

 展示正廳及寢室的舊家具
每個閣樓都裝有玻璃「明瓦」用以採光

寢室傢具

由於子孫繁衍,遂於四間房舍兩側各擴建一排四間的橫屋。橫屋前方設有巷道,兩端有出入口。


傳統客家民居的瓦頂是由一行行灰黑色的客家瓦疊砌而成。每行瓦的前方以筒瓦收口,屋面上還可看到用以採光的玻璃「明瓦 」。

瓦頂的營建及常見的屋頂瓦件

 以青磚或泥磚砌牆的介紹

「民食」及「民俗」
「民以食為天」展覽介紹各類與非遺相關的鄉村食品製作技藝。
「炒米餅」是傳統鄉村過年食品之一。炒米餅的餅模通常刻有祝福語。現場還可製作炒米餅圖案書籤。

「不時不食」的傳統飲食文化
圓籠茶粿與清明仔、食盆、灰水糉

點燈及婚嫁兩項非遺項目,是本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
「點燈」在鄉間有著出生登記的意義。丁燈上有各種燈紙圖案和吉祥物品,載滿長輩對新丁的祝福。

丁燈下除了繫上男丁的名字外,還會繫上吉祥物品,如芹菜、大桔及芋頭等。「點燈儀式」4步曲 - 請神、開燈、慶燈及完燈。

「婚嫁」昔日鄉村婚俗以「父母之命、媒酌之言」及行「三書六禮」以示「名門正娶」,同時融合了地方的族群特色。各個鄉村的婚嫁儀式及用品雖有所不同,但都是同出一轍。

循聲覓道展覽 -「日常、非常」
展覽分為「日常」及「非常」兩個展區,展出十三個精心挑選的非遺項目。

「日常」展區介紹的非遺項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或許近在咫尺卻不以為意

「傳統曆法」

「點心製作技藝及蒸籠製作技藝」

「雨傘製作技藝」

「白鐵器具製作技藝」

「麻雀牌製作技藝」

「神像鏡」

「非常」展區介紹在特定時節或場合舉辦的活動,以及其相關的表演和技藝

「手托木偶粵劇」

「八音」
我只聽過五音不全,八音又是甚麼?
八音原指「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」八種樂器材料,按照製作材料劃分的八類樂器包括廣東的嗩吶(俗稱啲咑)、戰鼓、雙皮鼓、卜魚、沙的、小鑼、大鈸及高邊鑼

「潮州糖塔製作技藝」,潮州盂蘭勝會的祭台上必定會見到糖塔

「廣彩製作技藝」廣彩是廣州彩繪瓷器的簡稱

「花牌紮作技藝」

「謎語」

最後參觀的循聲覓道展覽系列 -「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」
踏進展廳行至某些特定位置便會聽到不同的聲音。非遺項目以四類聲音串連起來,包括「嗓」、「器」、「軀」及「景」,分別指喉嚨發聲、工具於製作過程所產生的碰撞聲、身體動作發出的聲響,以及在不同慶典場合所聽到的喧鬧聲。

「木雕刻技藝」

「燈帶編織技藝」

「獅頭紮作技藝」展示中的五款獅頭分別代表黃忠、張飛、劉備、關羽及趙雲。右圖黑白臉青鼻黑鬚是張飛獅。

「戲棚搭建技藝」

「飄色製作技藝」

「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」

介紹舞獅的每個步姿

在最佳拍攝位置拍攝的傳統節慶與民間工藝馬賽克牆身

我們逗留了兩小時,細味各項昔日的傳統技藝及文化。


2 則留言:

  1. 我細個返學都成日經過。乜裏面的靚咗咁多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呢個館都幾值得睇,真係學到野㗎

      刪除

多謝你的留言, 如果想以電郵通知我們的回覆, 請按「通知我」,我地會儘快回覆。